1.要自然。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员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员充分信任;不可做作,那是假象,会失去学员的信任,从而干扰学员对信息的接纳。
2.要适度。主要指脸色脸形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做到嘻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
3.要温和。教师的面孔如同一面荧光屏幕,各种情绪、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无保留地透露出来。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平易、亲切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员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以至消失,这就不仅打通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员的思维大门也为之大开,接受有用信息的灵敏度也随之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面孔冷漠,“老阴不晴”,甚至喝斥不断,则会使学员产生惧怕心理而至妨碍师生的感情交融,阻塞学员的思维,从而给学员的心理和学业带来不良影响。
4.要配合有声语言的讲授。表情的作用是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政治和文史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讲授某一政治观点或历史事件时,语言铿锵有力,面部表情却无动于衷,漠然置之,学员“听其言,观其形”,就难免要怀疑教师口中所讲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是不是具有真理性,从而使授课内容在学员心目中的可信度下降,减弱授课的效果。
5.运用面部语增大课堂信息的发射量。教师登上讲台,应当在利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员听觉系统的同时,运用自己的面部语作用于学员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对学员的综合性“多觉幅射”。教师又应当用自己面部的坚定与自信,随时告诉学员“我讲的内容正确无误”。
6.在必要的时候,要适当戴上“假面具”。如果教师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挫折,遭到了某种不幸,切不可把自己悲哀、烦躁、愤怒、失望等种种不良情绪挂在脸上带进课堂。在这种时候,教师应当选择一个适宜于自己戴的“假面具”戴在脸上,以使自己的面部语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