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军,李胜军讲师,李胜军联系方式,李胜军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胜军:老子“道”的认知学体系
2016-01-20 7192
对象
企业管理人员、教育、政府机构
目的
掌握老子认知方法,认识价值评价体系间的差别,指导建立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
内容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学者解读者甚多,各家“老子”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但对于《老子》的本意,至今无人能给予全面、正确、唯一、权威的解读,这也正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大多数人读《老子》原文之初,备感晦涩,后来读得越多,困惑也越多,对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丝毫感悟,却对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切身的体会。其间主要有五大困惑:困惑之一,对圣智、仁义、巧利的认识,不知为何要“弃绝”;困惑之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其“益”,不明其“损”;困惑之三,“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知因何而少;困惑之四,“无”、“有”为何放在全文第一章,此处必有深意;困惑之五,“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为什么都说《老子》深奥难懂?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困惑必有障碍,是什么障碍迷惑了心智?其一,以历史名人故事验证老子智慧,以儒家思想解释老子思想;其二,以儒家思想混杂着禅宗开悟对《老子》进行解读。总而言之,是以自己之认识来解读老子之思想,现行大多数解读《老子》的文章和书籍,其思想认识没有脱离儒、佛两家的约束,是儒家的老子或是佛家的老子,这好比以华氏温度值来评价摄氏温度的感受。所以本人以为,对《老子》的困惑不是逻辑和文法上的错误,而是认识方法和价值体系上的误区,这也是至今没有人能接近老子的本意对《老子》进行解读的原因所在。所以本人旨在为人们提供另一条解读《老子》的新思路。敢言其为新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自由、发展、和谐”的思想理念解读《老子》。“自由、发展、和谐”是社会所有思想共同的认识,各哲学学派、各家宗教无论理论有何分歧,此三者可以说是各家共识,是各学术思想的交集所在。《老子》通篇贯穿着自由、发展、和谐的思想,自由是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共同的发展,和谐是各方面关系的和谐。“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仅是人的最高品德,更是对自由和发展的原始解释。现代对“自由”的定义是以自我不受阻碍和限制为基础进行定义的,而老子的“自由”观是以对他人的发展不加阻碍和限制为基础的,所以老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自由的本质。“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正是对自由、发展的最好阐释,也是最本质的解释。

第二,把《老子》作为一种认知学。老子之“道”是从“无”、“有”两元角度来认识人和事物的方法,其实是阴和阳的另一种说法,其角度只在“无、有”,目的只在寻找万物发展规律而“抱一”,发现事物的归宿而知“根”守“静”,以此为基点建立了对事物认知和评价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无为”、“无争”等指导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认知学相对应,现代自然科学是一种传统的认知方法,以自然科学方法认识事物,大到事物的组成、结构、材质、状态,小到分子、原子、化学结构。老子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学”,“为学日益”,其结果是越学越多,学科分类也越来越复杂。

第三,把《老子》绝弃“仁义”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评价体系来认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是对圣智、仁义的否定,而是对以圣智、仁义为评价结果的否定,否定的是“圣智、仁义”背后以利益为参照点的社会评价体系。老子之“道”与儒家传统思想区别的关键点是评价体系参照物和参照点的不同。其他各类思想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除《老子》和佛家思想以外,现代流行的思想学派主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取向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子之“道”是以规律为中心,以人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为标准。佛家摆脱了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方法,思想也上升到万物归宿的层面,但中国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过多地关注了人的利益,佛家的禅宗对事物的认识受老子“道”的思想影响,部分思想与《老子》本意最接近。

第四,在于《老子》一书结构的解读。据传,现代通行版本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共81章。本人发现每九章可归为一个单元,全文九个单元,暗合九九归一之意。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九大主题几乎涉及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所有问题。

第一单元 道的概论

第一章  事物的认知

第二章 认识评价的误区

第三章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道的特点和作用

第五章  遵从“道”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道是万物之根

第七章 道的价值

第八章 符合道的思想行为标准

第九章 个体思想行为的极限性和发展变化的阶段性

第二单元 人的认识论

第十章  真正的人、纯粹的人

第十一章  “有”和“无”的关系

第十二章  本体之本

第十三章 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状态

第十四章 悟道的路径

第十五章 “道”者的思想行为理念

第十六章  事物发展的终极归宿

第十七章 社会管理的评价

第十八章 “道”缺失后的社会形态

第三单元 道的评价体系

第十九章  以利益取向为坐标的社会评价体系

第二十章 价值体系失准下的个人选择

第二十一章 道的特性和价值

第二十二章 应对复杂的社会变化

第二十三章 维系关系的根本要素

第二十四章 在道者的思想行为准则

第二十五章 道的来头

第二十六章 事物的内在根本

第二十七章   外在的认定标准

第四单元 社会管理学概要

第二十八章 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章 天下管理权之争

第三十二章 岗位管理

第三十三章 个人基本素养

第三十四章  合格的管理

第三十五章  大道简易

第三十六章 管理的秘诀

第五单元 “生”的内涵

第三十七章 本色的自我、本色的世界

第三十八章 约束人际关系的要素

第三十九章 各守其道

第四十章 生存本质的内在原理

第四十一章 检验规律的标准

第四十二章  万物发展的原理

第四十三章 生命力的实质

第四十四章 人的生存相关要素

第四十五章 表象与本质

第六单元 “福”的源泉之认知境界

第四十六章 避免灾祸

第四十七章 把握未来

第四十八章 正确地认知

第四十九章 待人接物的心态

第五十章 端正生死观念

第五十一章 正确认识“功成”

第五十二章 固守根本

第五十三章 追求本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第五十四章  功德心

第七单元 “福”的源泉之自我修养

第五十五章  修“德”于内

第五十六章 “玄同”内外

第五十七章 “无” 以处事

第五十八章 做人要“正”

第五十九章 生产和消费的原则

第六十章 内部关系的处理

第六十一章 对外关系的处置

第六十二章 心想事成

第六十三章 万事如意

第八单元 制“胜”之道

第六十四章 顺其自然的发展意识

第六十五章 统一思想的目标管理

第六十六章 虚实之间的交换法则

第六十七章  行“道”的简易规程

第六十八章 无敌者无敌的胜战法则

第六十九章 对抗相持的精神胜利法

第七十章 行道者贵

第七十一章 自知之明

第七十二章  自爱之贵

第九单元 疑难问题与发展的归宿

第七十三章 如何处理超出人们认识范围的问题

第七十四章 事物发展变化中出现变异和管理空白的处置

第七十五章 忌损人利己

第七十六章 正确认识强弱的本质

第七十七章 “天道”与 “人道”的区别

第七十八章 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第七十九章 人际关系恶化的处理

第八十章 老子的理想国

第八十一章 从利益观的角度对“道”的总结


上一篇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