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罗大伦讲师,罗大伦联系方式,罗大伦培训师-【讲师网】
罗大伦 2020年度中国50强讲师
中医诊断学博士,健管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罗大伦:遇到无休止地抱怨的人怎么办?
2016-01-20 4384

讲一件小事:那天一群朋友聊天,一朋友讲到台湾旅游,本来是挺好的事情,但是据说旅行社安排得紧密如同赶场子,基本上是到一个景点,下车拍照,然后上车,赶下一个景点。

       又如:当初说的是住五星级酒店,结果去了感觉和旅店相仿。

        又如:吃的饮食毫无品质,感觉很不卫生,令人疑惑这是闻名的台湾美食吗?怀疑故意带错了地方。等等,无数的不开心,于是我感觉汹涌的抱怨喷涌而出。

       这个时候,我因为有事情离开了大约半个小时,等我回来,发现他还在抱怨同样的事情,而另外一位朋友已经被带了进去,正在和他一起抱怨:“怎么能这样呢?太不像话了!”

       这样,我听了片刻,我感觉我自己的情绪,也开始跌入不开心了。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段谈话给大家带来了毫无必要的大量的负面情绪,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负能量,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们有鲜明的性格,比如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兄弟,他总是乐呵呵的,具有探索精神,我们一下班,立刻就想到约他,他立刻又会精神抖擞地约一大帮年轻人,大家游泳,喝酒,聊天,好不开心,我觉得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以至于后来他要结婚,步入相对封闭的两人世界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生活少了一点什么。

        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喜欢抱怨,他们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好的,从社会的现象,到单位的大事小情,到身边的朋友,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意,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犹如充满着不如意的海洋,我们每天呛水,迟早倒霉,早晚而已。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有很多。

         这样的人,其实,从他们的面容表情,从他们的充满哀怨的语气都可以感觉出来。

        这样的人很具有破坏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聊天的时候,一个人仅仅用两分钟,就可以将情绪传递给另外一个人。问题是,他们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我们,可是,他那里的负面情绪并未减少多少,所以,我感觉这种传播,是有些“危害”的,仔细想想,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却让大家都不开心。

        所以我觉得,那句话:“与朋友分享好事情,幸福感增加一倍,与朋友倾诉痛苦,悲伤减少一倍”,这句话是错误的,结果应该是:痛苦也增加一倍。

        所以有的专家好心建议我们,要远离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亲近具有积极情绪的人,这样自己也会快乐。

        我觉得,这样未免有点势利,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保吗?

        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相信职场的每个人,都会有感受,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各位朋友看看是否可行。

        这个方法我给起个名字,叫“正念扭转法”。

         

         首先,我们如果发现,您成为负面情绪的倾诉对象的时候,我们要迅速学会出离。

         所谓出离,就是跳出来,别以为随声附和就是在帮助他,其实那是在助长他在消积情绪中的自溺。

         所以我们要跳出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他口中说的糟糕的坏人,是否是因为他的角度带有偏见,是否对方也有难处?是否现在是因为大陆暑期,出去旅游的人数太多,导致舒适感下降?因为,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并不带有“好”或者“坏”的属性,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角度,而产生好坏的评判而已。一个对你怒吼的人,可能在家里是一个和蔼的父亲,只因情境不同,人们产生了对立情绪,换个角度看,可能情绪完全不同。

         所以,当我们陷入情绪的泥潭,我们要学会出离,我们把这种出离的时间,拉得越长越好,这样我们会更加客观。

         一些佛教修行者通过训练,可以在一个负面的刺激来临的时候,迅速出离,将“刺激”和“反应”之间,拉开距离空间,这样避免自己陷入盲目的愤怒。


         然后,下一步,开始帮助对方出离,我的方法主要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问题。

         此时,就是开始用自己的正念,扭转对方的情绪,让我们的谈话导入积极方向。

         比如我这位去台湾的朋友,我发现我一旦随声附和,他就更加开始倒苦水,我就停止了原来的方向,开始找另外的角度,我开始问他,台湾老百姓的心态如何?台湾的空气好吗?

          然后,我开始带动他,我说你太幸运了,还去了台湾,我向往了多久,都没有成行啊,据说去台湾不是看风景,是看人文气氛的啊,我实在想去看看啊,你真是幸福有时间旅游啊等等等等。

        其实,每件事情,必有各个角度的观察结果,哪有全是糟糕的事情啊。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这样说了一会儿后,他开始停止了抱怨,也讲了一些台湾之行的好的地方。其实,仔细想想,出门一次,收获总是有的。

       很快,我的这位朋友的心态平静了下来,开始用正常的语气谈论起了其他事情。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说教没有任何用处,您带着对方,来一次出离,然后,来一次正念扭转,我相信对方以后或许会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情况的。

       这件事情的最后,我帮助他总结了几句遇到的问题,然后告诉他可以如何投诉,免得类似的不愉快再次发生。问题总是该解决的,但是,干净利落地去处理就可以了,要么解决,要么忘记,不必没完没了地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这样反而容易忘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因为自己的情绪,导致无法与对方沟通。


       这件事,我只是举个例子,这样的情况,相信我们常常会遇到,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多聊一句,在佛教中,有些修行者,有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感觉境遇越来越不如意,感觉自己找不到解决的途径,陷入无力的泥潭。为何会如此呢?这些修行者认为,这与我们平时太多喜欢谈论太多无关紧要的杂事有关,尤其是与抱怨太多杂事有关。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他们认为,所谓因果,并非你看到的“原因”——“结果”,而是有很多你看不到的联系,今天你做的事情,可能会在你看不到的领域慢慢生长,然后,在某天你想不到的事情上显现出结果,这里面的有些规律,可能修行者了解一些。而我们这些俗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负面的因,导致负面的果;而正向的因,导致正向的果。

       或许,这是修行者告诉我们的一个秘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估计我们都不那么肯定。

      但是,或许它真的存在呢?

       那天上课,我问学员们:“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各位同学,见过神明的请举手?”

       结果大家都笑了,无人举手。

       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猜测那些冥冥之中的事情。

讲一件小事:那天一群朋友聊天,一朋友讲到台湾旅游,本来是挺好的事情,但是据说旅行社安排得紧密如同赶场子,基本上是到一个景点,下车拍照,然后上车,赶下一个景点。

       又如:当初说的是住五星级酒店,结果去了感觉和旅店相仿。

        又如:吃的饮食毫无品质,感觉很不卫生,令人疑惑这是闻名的台湾美食吗?怀疑故意带错了地方。等等,无数的不开心,于是我感觉汹涌的抱怨喷涌而出。

       这个时候,我因为有事情离开了大约半个小时,等我回来,发现他还在抱怨同样的事情,而另外一位朋友已经被带了进去,正在和他一起抱怨:“怎么能这样呢?太不像话了!”

       这样,我听了片刻,我感觉我自己的情绪,也开始跌入不开心了。此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段谈话给大家带来了毫无必要的大量的负面情绪,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负能量,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们有鲜明的性格,比如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兄弟,他总是乐呵呵的,具有探索精神,我们一下班,立刻就想到约他,他立刻又会精神抖擞地约一大帮年轻人,大家游泳,喝酒,聊天,好不开心,我觉得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以至于后来他要结婚,步入相对封闭的两人世界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生活少了一点什么。

        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喜欢抱怨,他们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好的,从社会的现象,到单位的大事小情,到身边的朋友,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意,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犹如充满着不如意的海洋,我们每天呛水,迟早倒霉,早晚而已。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有很多。

         这样的人,其实,从他们的面容表情,从他们的充满哀怨的语气都可以感觉出来。

        这样的人很具有破坏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聊天的时候,一个人仅仅用两分钟,就可以将情绪传递给另外一个人。问题是,他们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我们,可是,他那里的负面情绪并未减少多少,所以,我感觉这种传播,是有些“危害”的,仔细想想,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却让大家都不开心。

        所以我觉得,那句话:“与朋友分享好事情,幸福感增加一倍,与朋友倾诉痛苦,悲伤减少一倍”,这句话是错误的,结果应该是:痛苦也增加一倍。

        所以有的专家好心建议我们,要远离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亲近具有积极情绪的人,这样自己也会快乐。

        我觉得,这样未免有点势利,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保吗?

        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相信职场的每个人,都会有感受,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各位朋友看看是否可行。

        这个方法我给起个名字,叫“正念扭转法”。

         

         首先,我们如果发现,您成为负面情绪的倾诉对象的时候,我们要迅速学会出离。

         所谓出离,就是跳出来,别以为随声附和就是在帮助他,其实那是在助长他在消积情绪中的自溺。

         所以我们要跳出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他口中说的糟糕的坏人,是否是因为他的角度带有偏见,是否对方也有难处?是否现在是因为大陆暑期,出去旅游的人数太多,导致舒适感下降?因为,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并不带有“好”或者“坏”的属性,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角度,而产生好坏的评判而已。一个对你怒吼的人,可能在家里是一个和蔼的父亲,只因情境不同,人们产生了对立情绪,换个角度看,可能情绪完全不同。

         所以,当我们陷入情绪的泥潭,我们要学会出离,我们把这种出离的时间,拉得越长越好,这样我们会更加客观。

         一些佛教修行者通过训练,可以在一个负面的刺激来临的时候,迅速出离,将“刺激”和“反应”之间,拉开距离空间,这样避免自己陷入盲目的愤怒。


         然后,下一步,开始帮助对方出离,我的方法主要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问题。

         此时,就是开始用自己的正念,扭转对方的情绪,让我们的谈话导入积极方向。

         比如我这位去台湾的朋友,我发现我一旦随声附和,他就更加开始倒苦水,我就停止了原来的方向,开始找另外的角度,我开始问他,台湾老百姓的心态如何?台湾的空气好吗?

          然后,我开始带动他,我说你太幸运了,还去了台湾,我向往了多久,都没有成行啊,据说去台湾不是看风景,是看人文气氛的啊,我实在想去看看啊,你真是幸福有时间旅游啊等等等等。

        其实,每件事情,必有各个角度的观察结果,哪有全是糟糕的事情啊。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这样说了一会儿后,他开始停止了抱怨,也讲了一些台湾之行的好的地方。其实,仔细想想,出门一次,收获总是有的。

       很快,我的这位朋友的心态平静了下来,开始用正常的语气谈论起了其他事情。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说教没有任何用处,您带着对方,来一次出离,然后,来一次正念扭转,我相信对方以后或许会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情况的。

       这件事情的最后,我帮助他总结了几句遇到的问题,然后告诉他可以如何投诉,免得类似的不愉快再次发生。问题总是该解决的,但是,干净利落地去处理就可以了,要么解决,要么忘记,不必没完没了地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这样反而容易忘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因为自己的情绪,导致无法与对方沟通。


       这件事,我只是举个例子,这样的情况,相信我们常常会遇到,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多聊一句,在佛教中,有些修行者,有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感觉境遇越来越不如意,感觉自己找不到解决的途径,陷入无力的泥潭。为何会如此呢?这些修行者认为,这与我们平时太多喜欢谈论太多无关紧要的杂事有关,尤其是与抱怨太多杂事有关。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他们认为,所谓因果,并非你看到的“原因”——“结果”,而是有很多你看不到的联系,今天你做的事情,可能会在你看不到的领域慢慢生长,然后,在某天你想不到的事情上显现出结果,这里面的有些规律,可能修行者了解一些。而我们这些俗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负面的因,导致负面的果;而正向的因,导致正向的果。

       或许,这是修行者告诉我们的一个秘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估计我们都不那么肯定。

      但是,或许它真的存在呢?

       那天上课,我问学员们:“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各位同学,见过神明的请举手?”

       结果大家都笑了,无人举手。

       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猜测那些冥冥之中的事情。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