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婉园,詹婉园讲师,詹婉园联系方式,詹婉园培训师-【讲师网】
职场健康养生理疗专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詹婉园:正视青春期叛逆 
2016-01-20 26162

詹婉园家庭教育 詹婉园亲子教育 詹婉园情商领导力 詹婉园情绪压力管理 詹婉园高效沟通技巧 詹婉园联系方式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逆反,学会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首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形成并顺速发展。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学生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常常对教师、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明显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了的疑虑。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成人感增强。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当然,还不止这些。当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受阻、或被忽视,得不到重视或尊重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些反抗行为。

二、初中生对父母的反抗,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其主要表现是初中生对父母陈旧观念的不满,常常与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相冲突。许多家长只抓学习分数,不重视初中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限制交往范围,使子女精神负担重、生活单调枯燥。不少父母对少年子女交往的指导往往局限于了解子女是否受到坏的影响,至于子女的交往内容、交往水平、交往能力等就不太过问与指导。这种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渴望与同龄朋友交往及独立性的要求,从而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而时常发生冲突。(举例:男生给女生打电话问作业,遭到女生家长的质疑,引起逆反)  

    其次,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对父母家长式作风、地位不平等的反抗。  

    初中生开始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他们主观意识到自己是成人,要求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求成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是有些家长在家庭生中却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有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认为你小小的孩子,哪里来的这些事事?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认为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不支持孩子的爱好——就你那点破玩艺,还能成个什么气候?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你的命都是我给的,我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结果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常常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表示不满而发生冲突。(举例:孩子喜欢学医,男家长认为学习不好,什么都做不好,一味打击、限制孩子)  

    第三,初中生反抗性是对合理、正确的教育的错误反抗。  

    初中生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激和执拗的情况,这是他们独立性发展还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初中生渴望独立自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由散漫的生活,如果目的达不到就好发脾气,与周围人、包括父母发生冲突。这种畸形发展的独立性往往是接受社会不良影响的土壤,其结果,只能是对父母正确的劝告、合理的要求和教育也予以反抗。  

三、初中生逆反的具体表现:  

    初中生的逆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1、硬抵抗(外露型)——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主动出击,直面顶撞。劝导无论对错都不接受。  

尽管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以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很快的随之消失。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  

    举例:学生小倪是谢霆锋的忠实粉丝,不但喜欢听谢的歌,看谢的电影,还喜欢在衣着打扮上进行模仿,班主任黄老师对此一直很反感,但小倪依然我行我素,期间也受了不少批评。中考结束后第一天,小倪就模仿偶像做了一个很夸张的鸡冠头,还染成金色,花了他120元钱,当小倪兴冲冲来到学校,正好碰到班主任,班主任责令其立马让头发恢复原样,否则不给毕业证,冲突就这样发生了。三年来的压抑瞬间爆发,“逆反”行为直接升级为暴力行为,与老师对打起来……小倪受到了处分,并被延迟拿毕业证书,班主任的教育以失败告终。  

     2、软抵抗(内隐型)——漠不关心,冷淡相对、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表面接受,行动我行我素。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而采取一中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这种情形女生比较多见。  

     举例:初二学生小丽性格内向、羞怯、文静、朋友很少。妈妈很操心,怕她将来不适应社会,就经常告诫她内向如何不好,到社会上如何不受欢迎,一定要多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面对妈妈的反复唠叨,小丽内心很烦,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每次放学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就把门关上,任凭妈妈怎么喊也不说话。    3、情感迁移(极端型)——反抗迁移,易走极端、当面不反抗你,反抗他人、他物。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是指,当某个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如: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可能就被他说成一无是处,甚至连这个老师教的科目都不学了。  

    举例:初二学生陈旭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英语有点弱,英语老师对他就格外严格,有一次,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在班里批评了他,于是,他就很记恨老师,认为老师是和他过意不去,从此,英语老师的课上他就不认真听,老师再批评他,干脆课上就不学英语了,但是他却在家里让家长给请了英语家教。  

     4、“心理断乳期”的叛逆(矛盾冲突型)——视关心、引导为多余  

      “心理断乳期”是指孩子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出现独立意识的变化,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四、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叛逆是很糟糕的,是不好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在孩子的逆反问题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1)逆反行为不是青春期的专利。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后,逆反的可能就有了,很多孩子两岁时就有了典型的逆反行为了。这时的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活动的约束。

      例如:我邻居的小男孩。有一次,妈妈领着他过马路,路口的车比较多,为了安全,妈妈就把他抱起来过马路,可是他就吵着自己过,妈妈没有听他的,依然把他抱过了马路。可是妈妈把孩子放到地上后,孩子又一溜烟的跑到马路对面,非自己过一次马路不可。再比如: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让他叫什么他就叫什么,可是2岁以后就不这样了。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实现独立的价值。  

   (2)逆反不等于糟糕。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对我们言听计从毫不忤逆并不是最好的,孩子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才是最可怕的。专家认为:“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另外,父母是很多孩子一生中挑战的第一个权威,挑战权威是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 

五、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对于逆反心理,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否认,逆反心理中蕴涵着孩子寻求成长的合理因素,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不分青红皂白,凡是成年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统统反对。这种盲目的逆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旦形成逆反人格,那就会使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成长的愿望。  

(一)首先家长应转变认识,从心理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孩子逐渐长大,逐渐走向成熟的正常现象。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那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他们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独断独行起来。为了防止家长的干预,就会故意疏远家长。疏远,并非“无情”而是渴望自立的表现。这种愿望,是孩子心理上的进步,应当肯定。  

(二)加强亲子沟通,多进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  

    2、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3、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咽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总之,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交流,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投资。很多家长常常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赚钱养家,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可以让孩子倾吐心事的朋友。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的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你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老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三)尊重、理解孩子。  

     学生阶段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尊重,意味着平等对待孩子的意见,给他们平等发言的机会,成人有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观点,由于身份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这两种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其实,孩子的观点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其中也有合理的的部分。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认真思考孩子的建议,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那么孩子会主动把指导自己帮助自己的教鞭交出来。

     尊重孩子,还意味着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中学生确实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而且孩子终究要脱离对成人的依附、走向独立的生活。因此,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仅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还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给予孩子的是一定限度的自主权,在关键问题上,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把好关,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过失。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我们做长辈的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适当调整和转换自己的心理角色,使自己的心态靠近孩子,倾听其“烦恼”,“同情”其“遭遇”,感受其情绪,尊重孩子的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一个能获得相对心理安全的环境里缓解心理压力,感受长辈的博大胸怀和真诚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立情绪。大人尽量不要把不顺心不如意等心理问题迁移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孩子误认为你把他(她)当“出气筒”,而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发表看法。在情感趋同的基础上“掏心”、“交心”,推心置腹地交流,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预防和化解其消极逆反心理。  

(四)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唠叨。 

    有时,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常常反复强调,变为唠叨,这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殊不知这样往往导致事与愿违。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例如:当孩子做错某事后,家长就会反复多次地批评他。这样就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得不耐烦,变得反感讨厌,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这么对待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五)调整期望值,减轻孩子压力

     教师和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制定的目标过高,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六)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  

    我们要注意总结孩子在什么时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例如:非常疲劳,情绪低落、焦躁或考试的前后,一旦外界刺激,容易产生疲劳。所以教育孩子时把握时机很重要。如:孩子犯了错误,你当众批评他,他会认为你不给他面子,伤了他的自尊。即使对于应该接受的信息,由于教育的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孩子也会产生抵制。比如在孩子因为考试成绩而情绪低落沮丧时,家长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者指责孩子的缺点,分析孩子各方面的失误,往往孩子是不能很好的接受的,假如等到孩子从低落的情绪中逐步摆脱出来后,再综合地分析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给予高的期望,效果就要好得多。  

(七)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在成长,父母不能停滞不前。家庭虽然没有讲台、黑板,却是一所永不放假的学校;父母虽然没有备课笔记,却是孩子如影随形的老师。身教无声更育人。有了学习型的家庭,才能为孩子创造相互关心、共同参与、彼此分享、积极对话的学习氛围;有了学习型的母亲才能为孩子树立学习自信、生活自立、性格自强、品行自律的榜样。  向孩子学习是做学习型父母亲首先跨出的一步。家长适时的“示弱”会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信与兴趣。因此,做父母的不仅要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与乐趣,还要虚心学习孩子身上的长处,和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赶火车误了,可以坐下一列;赶飞机误了可以搭下一班;赶轮船误了,可以等下一期。  

      但孩子的成长中,他/她的心灵向父母开放的时间却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了,你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家长朋友们,如果我们多抽出点时间给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真正去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叛逆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以亲近。如果我们洒下宽容的阳光,一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霾;如果我们设置激励的磐石,一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如果我们播下爱心的种子,一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让我们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伴着他们顺利走过自己的叛逆期。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