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云,何新云讲师,何新云联系方式,何新云培训师-【讲师网】
组织及人力资源专家,资深顾问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何新云:基于素质模型的行为事件面试及实例剖析
2016-01-20 38655

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应聘人员的真实素质,通过其过去的行为预测其未来可能的表现。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的优势是传统的面试方法所不能比的。这种面试方法是让应聘人员在指定的范围内描述出非常具体的工作事件,并以具体的问题进一步追问,从而了解应聘人员的真实情况。

基于此原理,在应用行为事件面试方法时,首先要了解本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素质模型;如果没有建立,至少要清楚适合本企业的一些通用的素质要求。否则就算是对行为事件面试方法比较熟悉,也仍难以从应聘人员所描述的行为事件中判断应聘人员的素质。

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的优点

与传统的招聘面谈相比,行为事件面试方法有以下优点:

客观性:行为事件面试是面试人员基于己有的素质模型和各种素质的行为描述对应聘人员的回答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这大大提高了招聘面谈的客观性。而在传统的招聘面谈中,面试人员心目中没有客观、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如果有也仅是代表个人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针对性:在行为事件面试过程中,面试人员可根据该岗位的特点,要求应聘人员针对性地说出自己过去的工作事件,并且要描述这些工作事件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面试人员通过应聘人员陈述的事件预测他未来在该方面的行为表现,这便大大增加了招聘面谈的针对性。传统的招聘面谈只让应聘者讲述过去的经验和曾从事的活动,应聘者的许多报告只是泛泛而谈,面试人员对于其工作业绩的好坏不得而知。

准确性:行为事件面试方法关注应聘者在过去的事件中做出的具体行为,面试人员很容易判断应聘人员素质的高低。而在传统招聘面谈中,应聘人员自己评价自己,如描述的优缺点、爱好、理想、态度以及人生哲学等,这些方面并不能说明个人的实际行为表现。

真实性:在行为事件面试过程中,由于应聘人员被要求讲述具体的事件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表现,而非想象其会怎么做,一般应聘人员很难杜撰出一件事来。由于市场上流行许多帮助应聘人员在面谈时如何表现和回答问题的书,使用传统的招聘面谈方法时,应聘人员很容易虚构或讲出容易取悦于面试人员的话。而且由于不少应聘人员受过应付招聘面谈方面的培训,他们倾向于做出模式化的回答,这使得招聘面谈没有区分度。而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由于针对个人的工作行为,能够挖掘每个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加强了招聘面谈的真实度。

行为事件面试技巧

行为事件面试法中也需要使用技巧,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好的事件开始询问:让应聘人员先非常简单地描述关键事件的概要,在应聘人员详细讲完一个工作事件之前,不要让其转到别的事件上。

引导应聘人员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报告:一旦发现应聘人员的报告中有跳跃,就提出问题请其提供详细的资料。

让应聘人员讲叙过去发生的事件,而非假定的事情或抽象的思想观点。如果应聘人员讲的是抽象的观点,立即让其举例予以说明,从而达到探求细节、刨根问底的目的。例如,如果应聘人员回答到:“我们大家都很能吃苦”,则面试人员需要就这句话进行追问:“能否举出一件最近的实例,表明你本人在工作中很能吃苦的情况”。

尽量使用简单的问话引导应聘人员讲出事件的细节,而且要让应聘人员讲过去而非现在的看法或行为。

如果应聘人员在叙述中提及“我们”,一定要问清楚“我们”是指谁,目的在于了解应聘人员在当时的情景中做了什么从而可以追问应聘人员行为背后的思想。如:“您是如何作出那个决定的?”或“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如果应聘人员在面谈中变得很情绪化,就要暂时停止发问直到其平静下来为止。这样的例子在实际面试工作是会碰见的。记得2001年我在成都招聘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时我问的是一个有关坚韧性方面的问题,结果这位应聘人员在描述其过去的行为时,不知不觉眼泪就流出来,并对面试工作产生影响。

如果面试人员不能想到任何具体事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举例,向其描叙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让其思考和回忆以前的经历。

不要过多地重复应聘人员的话,一来得不到新的信息,二来很可能被应聘人员理解为一种引导性的问题。

不要给应聘人员过多地限定报告的范围,不要给应聘人员提供过多建议。如果应聘人员向你咨询意见,可顺势将问题返还。

通过关键工作事件了解应聘人员素质:事件包括背景、个人的行动以及后果;了解应聘人员在特定工作情境中的思想、感受和愿望,尤其是其在当时情景中究竟是如何做的;尽可能让应聘人员详细而具体地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而不要依赖他们自己的总结。

行为事件面试方法实例剖析:

以下是行为事件面试方法的一个具体案例,也是我一次具体面试工作的记录。

面试素质:团队合作

面试问题:请告诉我一件你最近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事件。

行为面试要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与你一起工作的是什么人(进一步了解其合作的动机?),你当时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你们采取什么方式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你们对问题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深层次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你的合作者如何评价你?

应聘者陈述:“还是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在编写一个应用软件时,发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应该说是在一个算法的实现上应该怎么做,我们两个意见不一样,当时时间特别紧,应该还是大概还剩十天的时间就要给结果了。但是就因为那个问题,我们吵了三天,就是什么事也不干,就吵,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吵了三天,吵了没有结果的时候,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面,环境也比较好,就兜一圈,再回来就接着吵。我觉得像这种做事情肯定会有意见不一致的,而且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争论的结果是可以找到最好的办法。最后好象不是我们两个原始的意见,最后好象还去过图书馆,还看过一点东西,可以说最后还是一起做出来的吧。”

案例分析:团队合作这一素质模型共有四级,其中最高一级的解释是:积极寻求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促进群体的合作气氛。在承认群体成员因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分歧,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成员观点不一致时,能够理解彼此的思想,求同存异;调动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提高群体的凝聚力;设法解决群体成员的困难,使其愿意保留在群体当中。

以上实例分析,该应聘人员是符合上诉对团队合作第四级的解释的,因而作为一个面试考官,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该应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素质。

行为事件面试谨防非行为事件描述

当然,我们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行为面试的描述语句,还是上面的面试问题,在面试过程中,会经常碰到如下的回答:

“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我基本上都是和同事一起完成工作的。我这个人不会和同事发生争执,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做,也没有什么矛盾。有时我们也会加班,其实大家在一起都还是比较愉快的……

上面的回答,根本无法让我判断他的合作性问题,尽管我也尽可能多的引导他回到举实际的事件上来,但这位应聘人员始终回避问题,绕圈子。所以,我只能判断他的思维能力不强,还有就是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业绩,因而这样的人我一般是不会录用他的。

非行为事件的描述中,较多的会使用理论性意见词语:应该、我会、我想、可能等。含糊而不精确的词语:经常、有时、常常等。角色不清楚的词语:我们、每个人、大家等。

当遇到这样的描述词语时,作为面试人员要进行引导,如果引导不成功,那就要结束你的面试了,否则是在浪费时间。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