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晚上兔形拜年手势的推广,蔓延于网络的兔形拜年手势出现在了大江南北百姓的生活中。那可爱的手势既有兔年的特色,又有节日的喜庆。用在新年祝福倒是十分应景,不过继续延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中却不适宜。孩子们做着兔形手势行礼作揖还能说是童真可爱,成人偶尔做之也能添几分欢笑,经常用在和领导、长辈的问候中却有失庄重和尊敬。说它不适宜延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中,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礼”。《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见“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从这方面说礼仪行为第一就是要庄重,严肃。“礼”在古代理解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延续到今可以理解为: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而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决定了相互间交往礼节的不同。“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就是说明了“礼”是有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必须按照自身与他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兔形的手势用于同辈好友之间是喜庆的问候祝福,对领导、长辈就过于轻浮,即便是要传达一份快乐也变成了一种无礼的行为。可能有人会说了,中华民族用了几千年的作揖礼,也不是双手一抱拳就礼行众人了。对于这种观点,只能归结于时间的久远,我们慢慢地遗忘了很多的礼仪。 就说作揖,源于周代以前有着3000多年历史了。《周礼》上的记载,作揖氛围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针对不同的仪式,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标准。《周礼·秋官·司仪》就有“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的解释。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因为时间久远,历史变迁,我们遗失了一些又完善了一些,但总体上我们应该慎重地继承发扬,不能凭一时潮流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