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超,杨松超讲师,杨松超联系方式,杨松超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智慧应用专家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杨松超:浅谈国学文化中的育儿智慧(原创)
2016-01-20 22291

浅谈国学文化中的育儿智慧

                                                                                杨松超

        教育好自己的儿女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常听到有一些家长为教育子女而发愁,这种普遍性的焦虑反映出我们当今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已经步入社会的90后身上已经表现出很多,如:体能偏差,一次学校正常的长跑,居然会出现学生猝死的情况;心理素质较差,某重点大学的学生居然为论文开题报告未通过而跳楼自杀。凡此种种,是我们这些70后之前的人很难理解的。固然有各种分析,也有如心理咨询等排解的途径,我们关心的是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如何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征程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内心强大、身体健康和学业有成的人才。

一、现在普遍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整体看,我们认为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呈现出以下特点。

1、逼迫孩子成为全能冠军。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功利思想、攀比思维的驱使下,不顾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又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又要在本应该休息或玩的时候去上各种班,去考各种证书。

2、以考试升学为目的。几乎所有的家长以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为指挥棒,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和各类证书,认为付出多大代价,只要能达到阶段性目标就算胜利,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意和初衷。按照孔子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只是教,而未育。

3、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众多的家长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看到了孩子的长相哪些像爸爸,哪些像妈妈,而很少有人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与生俱来的某些价值取向,而这些只有父母在日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多观察,多对比,才能切实感受到,而这些都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不一定是陪伴孩子们玩,只要在一起,就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交流与影响。

4、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教育远远不够。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强调多给孩子爱,这是非常好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心灵,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小教育孩子爱自然,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生,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就会有积极向上的思维和善与人相处的能力,心态阳光,热爱生活,这些往往比学习了多少知识更有价值。

二、现行方式的弊端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普遍强调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标志就是学习成绩和升学情况,此外,就是很功利的花钱让孩子去上各种班,甚至认为多花钱就能教育出好孩子。岂不知,教育与贫富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其结果就是培养出了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学生,而没有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有人曾打过比方,说我们的教育把龙种最后都培养成了跳蚤,前不久更有清华大学教授说我们的教育是把好料子最后都生产成了墩布,这些说法都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了我们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我们认为如果全部归咎于学校教育也有失偏颇,因为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客气的说,正是我们大多数家长自己无知,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最后才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三、近代教育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是相当成功的,当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既延续和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教育精华,又成功的学习和借鉴了当时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经验,一大批有担纲意识,希望通过教育振兴中华的学者兴办了各个层次的学校,培养出了中国政治、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大批精英,两弹一星众多功勋人物中大多是受过此类教育的,那一批人中表现出来的爱国、奋斗和卓越学识就是近代教育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有很多学贯中西的教育大家,突出者如教育大师严范孙、张伯苓等,他们借鉴以科学、民主为旨趣的西方教育精神,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进,强调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对当时的家庭教育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加之当时中国的社会精英阶层大多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既给孩子的德育和人格塑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为当时的孩子们日后的深造和人生设计做了很好的准备,所以在20世纪,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概括的说,我们认为,近代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进行了有机结合。

四、国学中有哪些育儿智慧值得借鉴

1、少儿教育以德教为先。中国历代的教育大家都主张少儿教育以德教为先,而不是我们目前的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先。如孔子曾为学生们开设“文、行、忠、信”四门课程,三门就是品德教育的课程。他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一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行一定要从小养成,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颜氏家训》中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些都强调了幼儿时期德育为先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在少儿知识和性情都未确定,亦即可塑性很强的时候,一定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到了青少年时期自然就会“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也就是说少儿时期打好德育的基础,到了青少年时期大量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人文化育的教育效果。

2、少儿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国传统的蒙学读物《弟子规》中,有很多可操作性强的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如从生活起居方面、对待尊长方面及待人接物方面等。朱熹认为,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多“眼前事”、很多小事对孩子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诲,而不是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少儿来到人世间时间不长,对什么都好奇,求知欲强,但思维能力由于知识太少和心智远不成熟而较弱,家长一定要将各种大道理用少儿能听懂的表达方式讲给孩子听,要有效沟通,可以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少儿普遍自制能力较弱,家长需要很有耐心的反复强化,才能使之养成习惯,事实上一些小孩也会经常问家长同一件事情,这本身就说明,孩子在很认真的强化某种认识。中国古人还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也就是家长既要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更要注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注重身教,即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判断能力的增强,孩子不会相信你教给他的哪些好习惯和好做法,因为你都没做到。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孩子和激励孩子就是十分重要的功课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一条教诲,在教育少儿方面,依然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3、要为少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孔子在《里仁》篇中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成长环境时,如果不选择有仁厚德行的人和孩子相处,怎么能算明智呢?所以,到了孟子的少儿时期,孟母三迁,都是在为少儿从小的品德形成创造好的环境。荀子更是强调环境之重要,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把一个小孩放在一个风气很好的学校,孩子受整个氛围的影响,自然就会积极向上。

                                         2014年6月30日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