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或许,许多人把这句话看成是一句苍白的口号。但于李嘉诚而言,这确是实实在在的概括。我一口气读完今天报纸上关于李嘉诚的报道,心中不禁感叹:我们只是看到李嘉诚的财富有多大,他的事业王国有多大,而恰恰没有看到他的内心有多强大。
而今,李嘉诚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26万人。相比于这个极其庞大的事业王国,李嘉诚却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看完整版的报导,我才深切感受到,李嘉诚心灵的丰富程度远远不逊于其事业王国的丰富与精彩。
报纸上例举了这样的事例:“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
“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以上这些事例,再平常不过。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曾经做过,然而,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却无法将之一一坚持。单是这一句“今日事今日毕”,我们就没法将之贯彻始终了。而坚持每晚的读书,坚持学英文,这需要很强的勤奋和自律精神。而始终以笑脸迎人,那只有内心极其强大的人,才能够一贯保持身心的舒畅,遇事不急不躁,游刃有余。
如果以上这些事例都不足以说明李嘉诚是一个内心丰富、强大的人,那么,请来看看李嘉诚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两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当我看到这八个字的“墓志铭”时,内心怦然一震。如果不是对人生有过最深刻思考的人,根本不可能把之道出。“无我”这两个字,有着佛家出世的意味。佛教认为,世间上烦恼的根源是在于自我的存在,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的内心充满了各种欲望,有着贪念、执贪、爱念、恨念,所愿未得,就会产生痛苦。于是,佛教主张一切存在本为空,终极指向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一个人觉悟出“无我”时,物我两忘,倘能灭尽烦恼,达到涅槃之境,身心泰然。但是,这种“无我”的境界,却往往穷其一生都未必达得到,君不见,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吗?种种的心魔与惰性顽强得让人无法超脱“自我”的樊篱,固步自封,井底观天。所以,追求无我,实质为追求一种宏大的精神境界,一个人在“无我”的情况下,才能包容天下,胸怀万物,处事泰然,超然物外。然而,这种追求无我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建立自我的过程。如果把自我看成为一种鲜明的个性,那就需要不断的磨砺与精进,这种“无我”的境界恰恰就是另一种“自我”的表现。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似乎矛盾,实为一体的,“自我”即“无我”,“无我”即“自我”。这句话蕴涵着非常深刻的哲学与宗教意识。于是,李嘉诚的这一句墓志铭,很快也将成为我的座右铭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嘉诚的办公室挂着唯一一幅书法作品,可见,这幅作品在他心中的地位。“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我国古贤集儒释道的人生哲学,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启迪。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向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报纸上说,这句诗是语出左宗棠。然而,这句诗最早的出处应源于《论语》。《论语》的原文是这样的:“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意就是,要想得到中等的结果,就必须以上等的要求来做;如果想要得到上的的结果,就必须以更高等级的要求来做。如果《论语》的这句诗,说的是人生要志存高远,那么,左宗棠的这两句诗更是一种完善,不仅仅劝人立志,更有处世的积极意义。
李嘉诚的办公室位于70层的“长江集团中心”顶楼,两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维多利亚港的景色一览无遗,几十座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一同分割出香港标志性的天际线。香江之上,货轮、游船来往其间,不舍昼夜。或许,此情此景,正暗喻了李嘉诚传奇一生的高度与宽度,他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他的事业高度我们普通人的一生都难以企及,然而,他在建立庞大的事业王国的背后,却离不开勤奋、自律、自省的精神内核,离不开一颗强大而丰富的心灵。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