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律师说话结结巴巴,但缺乏语言技巧反而令人觉得可信
▲孩子学说话时父母若太严厉,动辄纠正、呵斥、惩罚可诱发口吃
口吃的人生注定是艰难的。尽管说话结巴是不由自主的毛病,但在别人眼里,口吃患者会被贴上紧张、无能、麻烦等标签,令他们在事业、爱情等方面屡战屡败。 有的人屡败屡战,在口才方面加倍努力,坚持挑战连很多正常人都不敢尝试的公开演讲。他们不怕被人说“脑子有病”,长期努力后竟然涌现出成功的律师、电视主 持人、企业CEO甚至国家总统。他们勇气可嘉,但精神心理专家仍然建议普通口吃患者参加专业的语言训练,从慢速朗读开始纠正。
病例:
口吃男迷上当众演讲
36岁的黄伟来自重庆农村,自称小时候因为淘气,模仿村里一个口吃严重的小伙子说话,结果自己也成了结巴。此后上学、工作、恋爱常因口吃而遭到歧视,令 他十分痛苦和自卑。为了治好口吃病,他决定每天在公共场合和陌生人搭讪、交流,还经常在公交车、轻轨、广场上即兴演讲:“我……我叫黄伟……我从小是 个……结巴……”
不少人被黄伟的演讲吸引,听到多年来的遭遇后颇受感动,热烈地为他鼓掌。但是,也有不少人笑他“脑子有毛病”。
偏见:你会不会歧视口吃的人?
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口吃的人不是坏蛋、变态,就是有自杀倾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很多雇主不愿意聘用口吃人士,担心口吃会引起客户或其他同事的消极反应。美国演讲家、口吃患者凯瑟琳·普勒斯顿称,这些都是社会公众对口吃患者的偏见,她总结出5种:
1.“口吃的人不善于沟通。”他们说同样的话比别人更费时费力,但不影响说话的价值,有时反而有意想不到的优势——人们欣赏口吃患者的勇气,听到没有取巧的话反而觉得真诚、深刻,例如一位律师因为口吃而打动了陪审团。
2.“口吃是自己不学好。”口吃患者说话时经常得到的回应是:“说慢点”、“别紧张”、“深呼吸”。人们似乎是在帮忙,但这些话的潜台词是认为口吃就是 自己不学好。其实,口吃不是个人不努力的表现,而是天生的问题,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口吃跟眼盲和耳聋类似——你会不会建议后两种残疾人“再看清楚一点”、 “再认真听一听”?
3.“口吃的人当不好领导。”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原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美国现任副总统约瑟 夫·拜登都有口吃,他们勇于公开谈论这个问题,说出自己克服障碍走向成功的历程。很多口吃患者比别人更加坚毅,给人坦诚、耐心的良好印象,也可以当好领导 的角色。
4.“口吃的人总是很焦虑。”口吃患者说出来的话让听众想起自己说话结巴的时刻,容易联想到焦虑的心情。其实尽管紧张可导致口吃,但口吃患者的内心并不一定都是很紧张。
5.“雇用口吃的人会带来麻烦。”平庸的雇主只雇用庸才,而卓越的企业拥抱改变,追求差异化,表现为雇员的多样化,敢于使用“出格”的人才。美国广播公司(ABC)请来口吃的拜伦·比特斯当节目主持人以及出镜记者,而他用激情四射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提醒:教孩子说话避免太严厉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精神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左小萍介绍说,口吃是从儿童期开始出现的语言节律障碍,表现为说话快慢不一,不自主地重复语言,有时发音延长,有时又说不出话来。口吃以男孩多见,比女孩多2~4倍。
究其原因,口吃有遗传的因素。2010年,科学家发现口吃与3个基因有关。也有学者提出口吃可能是出生时受到产伤所致。口吃也可能与大脑结构以及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左小萍称,口吃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听到家人口吃就会“有样学样”。
口吃可能是孩子受精神刺激,例如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又或者受到严厉的惩罚。猩红热、百日咳、麻疹等躯体疾病可削弱大脑功能,降低对精 神刺激的承受能力,令孩子容易紧张而诱发口吃。左小萍提醒,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如果学得比较慢,父母又要求过急,纠正得太严厉,甚至动用恐吓和惩罚的手段, 孩子就容易失去自信,变得不敢说话,或者一开口就结巴了,建议在引导孩子说话时培养从容不迫的说话习惯。
如果口吃的表现超过3个月,就属于病态了。很多孩子的口吃都暂时性的,也不严重,长大了就慢慢好转,如果及时纠正,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改正得七七八八了。但是,约有1%的孩子口吃会持续到成年。
治疗:从慢速朗读开始
很多患者因为口吃而损失了工作上的机会,也影响了感情婚姻生活。左小萍建议,口吃患者最好接受专业治疗师的语言训练,根据治疗方案纠正发音,慢速朗读课 文等。口吃患者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性格往往会自卑。因此,家长应尽量消除这些生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主动配合训练。 对于个性紧张敏感、训练效果不好的口吃患者,可以配合小剂量药物的抗焦虑治疗。
像黄伟那样到处公开演说,能否改正口吃?左小萍认为这是个案,对于别人来说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在别人的注视下更容易紧张,可能连话都说不出来,建议平时先在不紧张、不害羞的环境(如家里)练习到能够流利朗读,才进一步锻炼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