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联可,宋联可讲师,宋联可联系方式,宋联可培训师-【讲师网】
文化产业策划与运营导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宋联可:人力资源:企业经营根本--《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
2016-01-20 134995

人力资源:企业经营根本

 

l        以人为本

 

近年来,人力资源被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认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竞争。“以人为本”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管理术语,各种管理活动都有向人性化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实践人性化管理的焦点。然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非在当前才得以体现,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企业的那一刻起,人就一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本质上都是人的活动,只有先管理好人,才能真正地管理好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知识,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差距造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三十年来,美国工业部门工人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从33%下降到17%。将要就业的职工中有90%的人属于“知识型”员工。美国采取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多结构的教育体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然而一项对我国国有企业投入教育培训费用的调查显示:30%以上的企业年人均投入不到10元,20%左右的企业在10元到30元之间,仅5%以下的企业正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在掌握知识、增长知识、利用知识方面的差距,最终造成了组织实力的差距。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决定企业命运。日本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本企业主要生产人才,兼营电器。在松下,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由于人具有能动性、智力性、社会性,因而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却又是最不好管理的资源。过去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简单地看成一般资源,没有激发出人的积极性,也没有挖掘出人的潜力。人仅仅作为一项必须的资源,却没有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是把人看成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管理,尽可能地发挥出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基础性工作——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第二,例行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第三,战略性工作——人力资源战略;第四,开拓性工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主要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主要是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例行性工作是企业日常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不可回避,并且大部分是重复性活动,缺乏创造性,因而可以形成一系列固有的管理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例行活动。战略性工作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况,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方针。开拓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创造价值的部门提供条件,营造人才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将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更高层次。

在企业经营中,人一直是企业基础性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已经成为企业决定性资源。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在各类管理活动中得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以此为核心思想发展。长久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正在兴起。无论人力资源是否受到重视、受到什么程度的重视,都无法否认——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l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学者关注的实践内容也各不相同。Pfeffer1994)、Osterman1987)、SonnenfeldPeiperl1988)、KerrSlocum1987)、MilesSnow1984)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DeleryDoty1996)归纳前人研究选出了七种具有共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后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受关注的七种。这七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内部职业机会、培训、绩效评估、就业保障、参与制、工作规程、利润分享。

 

内部职业机会

内部职业机会是指,当企业需要增加或更换某些岗位上的人员时,是考虑从外部招募还是从内部招募。企业招募的倾向不同,重要地影响着员工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职业道路。

企业在招募之前,必须先要进行一系列工作。第一,企业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或组织结构检察,了解未来组织结构是否需要变更、需要什么样的变更,又会怎样地影响人力资源结构变化。第二,进行职务分析,对需要变动或增加的岗位进行职务分析,明确地描述出对这些职务有些什么样的要求。第三,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各项具体的规划,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平衡分析,确定需要补充的人力资源。第四,制定招募计划。

招募的目的为企业在恰当的岗位上增补恰当的人。企业出现需要增补人员的岗位时,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正常补充。这是因为内部员工离职、退休、死亡等原因,需要对岗位进行正常补充,这些岗位本来就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只需要按要求招募即可。第二,替补缺勤。当工作制度改革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工作。这些工作原本就有,但是职位是新设置,所以岗位职责虽不完全明确,但是确定却并不困难。第三,新发展的需要。企业成立新的机构或开展新的业务,需要增加新的工作和新的职位,因而岗位职责没有参考,需要事前分析确定。

从内部职业系统的角度出发,SonnenfeldPeiperl1988)根据招聘渠道(倾于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招聘)和选拔标准(倾于根据团队贡献还是个人贡献)两个指标,将企业分为四类,即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俱乐部型企业趋于招聘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企业立足自己培养人才,员工可以按部就班地向上发展,企业很少辞退员工。学院型企业挑选新员工很严格,注意新员工的发展潜力,提供设计好的职业阶梯和培训机会,对不合格员工给予淘汰。棒球队型企业特别依赖外部人才市场,任何职业阶段都要进行外部招聘,很少给员工培训和发展的机会,所以这种企业的员工大多通过在企业间跳槽实践职业发展。堡垒型企业主要招聘专家和廉价临时劳动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倾向于专家。

 

 

堡垒型

俱乐部型

棒球队型

学院型

选拔标准

团队贡献

个人贡献

外部

内部


四种类型的企业职业系统

资料来源:Sonnenfeld, J. A., & Peiperl, M.A. 1988, Staffing policy as a strategic response: A typology of career syste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 588-600.

 

俱乐部型企业容易培养归属感,但也容易让员工形成惰性;棒球队型企业可以很好地利用现成的人力资源,但是容易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堡垒型企业可以很好地利用专家和廉价临时劳动力,但是不利于组织稳定和员工发展。百年企业趋向于学院型企业,应聘者要进入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内部员工在企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也有被淘汰的危险。员工在内部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横向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能者;另一种是纵向发展,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一个企业招募或是培养高级管理人的政策,最能体现企业的内部职业机会。很多百年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是经过内部培养成长,也有很多百年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是从外部高薪聘请,说明百年企业关心的不是人才从何而来,而是关心如何可以拥有人才。因此,百年企业会在内部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通道,也会不惜高薪聘请有用的人才,只要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百年企业都会不余其力。

 

培训

培训是为企业目标服务,当企业发现要达到某目标存在人力资源素质不足时,就产生培训的需要。首先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对人力资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次是企业人力资源目前的素质如何。当现况不能达到要求时,企业要么从外部招募人员,要么在内部培训员工。招募的成本大、造成组织不稳定,而且很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培训。并且,任何一个员工要在企业中长期工作,就必须不断地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因而也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所以培训不仅仅是企业的需要,还是员工的需要。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是一种新的激励手段,员工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事业发展。事业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担任的职务及职位发展的途径等。事业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比如员工的价值观、态度、个性、动机等,客观方面包括职业、职位、技能、绩效等。评价事业的标准具有相对性,取决于个人的认识和体验。事业本身不包含成败、发展快慢等概念,因为这些都要由员工本人评价。事业发展是个人为达到事业目标而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过程,事业规划是个人对职业、组织、途径的选择,事业发展与规划是个人不断寻求工作与生活质量满意的动态平衡过程。

为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应先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员工有不同的培训需要:职业探索性阶段(刚开始工作25岁)的员工希望了解不同的工作来选定自己一生将从事的职业,主要培训的是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可根据员工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培训;立业与发展阶段(25~44岁)的员工已选定职业,他们特别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企业可以提供帮助他们实现事业成功的培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都应更深入;职业中期阶段(45岁~58岁)的员工已有了一定事业,他们更希望维护已有的成就,因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以免落后被淘汰,可根据他们现有的工作进行更新培训;职业后期阶段(58岁以后)的员工即将退出企业,他们更关心今后的生活,可以减少培训,但要注意他们对其他员工的影响,甚至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培训其他员工。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帮助员工发展各种能力,向员工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协助员工计划今后的工作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首先是要尊重员工的选择,根据员工的意愿和能力安排工作、提供培训。员工是通过实现企业目标来实现个人目标,企业也可通过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来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发展计划相结合,是实现员工、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关键。只有当二者的目标一致,企业才能提供符合双方需要的培训,员工才能珍惜培训,最后达到培训目的。

很多百年企业都有自己的传统培训,这些培训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其中包含了许多百年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培训,可以了解组织,更容易与组织融合;可以增长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处理工作;可以与组织互动,促进双方沟通。除正规的培训外,员工还可以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培训形式。百年企业的精髓不能通过简单的阶段培训让员工领会,所以很多百年企业会制定一套培训方案,让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更新信息、增进感情。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

每个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但是由于在评估内容上有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的主要内容不同,可将绩效评估分为品质导向型、行为导向型和效果导向型。品质导向型绩效评估侧重于考评员工的个人特性,以忠诚度、主动性、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评估看重员工是什么样的人,而不重视员工的工作成绩。虽然这种评估方式简单易用,但是评价标准往往不具体、不明确,特别是一个人的个性与工作成绩之间并没有某种确定的关系,这种评价忽视了员工贡献。行为导向型绩效评估侧重于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别适合一些不好量化评估的工作。这种评估利于让员工改进行为,但是对工作成绩考虑仍然不够。虽然这种评估方式可以帮助改进行为,但并不可能评价到所有相关行为,而且各种行为与工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不很明确。效果导向型绩效评估侧重于员工的工作成绩,特别适用于从事具体生产操作的工人。这种评估方式关心员工的贡献,有可量化的标准比较,可以客观地评价成绩。虽然这种评估可以直接、量化、客观地评价员工成绩,但是过于看重结果、忽视员工的个性和行为,而且成绩往往不仅仅是努力的结果,这种评价难以区分哪些属于员工贡献,哪些属于外在贡献。三种绩效评估各有偏重,但是如果过于依赖某种方式评价,会出现一些弊病,因而提倡综合评估,尽量考虑到员工的方方面面,做到尽可能的公平。

绩效评估的作用是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发扬、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哪些方面需要改正,但是简单的评估结果还不足以令人信服,评估是否做到公平合理才是关键。当员工被评估时,他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评估方式是否合理,能够真正地评价出工作的态度、行为和成果。衡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会完全不同。兔子和鸭子比赛,如果比谁跑得快,那是兔子胜,如果比谁游得快,那就是鸭子胜。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否则就会出现“鸭子永远是落后者”的错误结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标准不同,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标准也不同,只有用合理的方式评估,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同时,评估的公平性也深受员工关注。在评估过程中,员工很关心评估是否被公平的实施,是否会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一些评估标准难以量化时,更容易引发矛盾。所以在设计绩效评估时,要尽可能地设计合理,并且容易被公平地实行。

在实际运用中,绩效评估有很多种方法,如排序法、量表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对照表法、行为锚定评价法、目标管理法、评语法等,都是较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应根据要评估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是否能准确、有效地评估员工,直接关系到员工将来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影响工作成果。百年企业在绩效评估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共性,但是他们的评估一般能够让员工满意,否则就不可能激发员工更加努力工作。能够让员工满意的绩效评估必须满足两点,一是评估应该合理,能够评价出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和成果;二是评估应该公平,可以公平地比较员工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两点能够达到,员工就会接受评估结果,并有意地改进工作。

 

就业保障

美国心理学家A·H·Maslow1943)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低级需要主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将一些较低级的需要归结为保健因素,认为这种因素的激励作用小,但是如果缺乏会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就业保障属于安全需要,并且是保健因素。安全需要是人们寻求自我保护、免受心理与生理侵害的一类的需要,只有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员工才能安心的工作、生活。就业保障可以让员工感到工作有一定保障,可以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可以安心、放心地在企业里工作。并且就业保障不可缺乏,否则员工会认为工作没有保障,不但不能安心工作,甚至还有跳槽的危险。但是不能用就业保障激励员工,因为收效甚微。

提高就业保障方面的安全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健全的就业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可以保护员工免受失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员工不至于为工作的得失担惊受怕,可以在工作中自由地发挥个人能力。第二,建立正规的员工辞退制度。明确的辞退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的辞退行为,避免辞退员工任意化、主观化。员工心理有数,一是可以规范自身行为,二是免受不必要的担心。第三,不断培养员工。员工失业有三种情况,一是企业倒闭,二是员工自身工作态度恶劣,三是员工能力有限。前两种情况是少数,而第三种情况是员工失业的主要原因。很多员工在进入企业时符合企业需要,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的能力渐渐不适应企业需要,最终被辞退。员工担心自己有一天被企业淘汰,企业应该帮助员工消除顾虑,而最好地方法就是帮助员工提高能力。不断培养员工,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还能增加员工的信心,更安心地在企业中发展。

除了稀缺人才、高级人才,一般人才市场上是供过于求,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是已有工作的人的潜在竞争者,随时有可能取代在位员工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工作安全感很低,希望能在工作安全感较高的企业工作,因此能够提供较高就业保障的企业往往受到青睐。在这种企业工作的人,具有较高的归属感,愿意在企业中长年服务。如果企业的就业安全感很低,企业的员工终日惶惶,生怕有一天自己就是下一个被辞退者,不但很难融合到企业中,而且还会悄悄地与其他企业联系,寻找失业后的退路。不能安心工作的员工不可能完全地发挥出个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创造出好的业绩,所以如何稳住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很多人愿意到百年企业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较稳定、失业顾虑较小。百年企业一般都有正规的制度,聘用一个员工和辞退一个员工都有明确、规范的制度。这些制度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长期经验教训的总结,每当出现一个特例,企业就会在今后的制度中补充应对这种情况的方式。在百年企业中的员工能安心工作,因为他们知道企业不会任意辞退员工,并且还会帮助员工不断地适应企业。

 

参与制

参与制主要体现为员工有正规的投诉渠道和参与决策的机制。参与制是为了与员工沟通,吸纳员工意见,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松下幸之助说:“要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听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而这些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往往就隐藏在员工心底,只要有诉说的机会,就会浮现出来。企业应该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员工自由发表言论,这样企业就有机会了解员工。员工分布在企业的各个岗位,最了解企业运作细节,也最有机会发现企业的问题。当员工的想法得不到反映时,那些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就会悄然无息地熄灭,但是如果有一个机会燃烧,它也许会点燃整个草原。只有重视员工星星点点的建议,才能不断地完善企业,发现一些真知灼见。让员工自由言论,还能增加员工的满意感。著名的照明实验曾经差点半途而废,因为所有的假设都被否定,而这时梅奥参与了实验,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解释产量增加的原因,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人员惊异地发现工人总是想对提纲之外的问题发表意见,因而决定改变谈话方式,允许员工自由言论。在与员工访谈过后,员工普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过去好了,而事实上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原来员工因为有机会发表意见、泄泄怨气,获得了满足感。建立投诉渠道能提高员工满意,可以成为一项改善员工工作情绪的政策。

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说:“我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是人才,只要给他恰当的发挥空间,他就能展现优异的一面。那为什么很多员工都没有在适合的空间中发展?这是源于员工的决策权太小。由于员工是被管理者,很少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工作,只能听从安排,这样员工就成了被动的执行者,不只是潜能,就是现实能力也很难发挥出来。让员工参与决策,就是要让员工有更多的决策权,可以选择适当的工作、适当的目标、适当的方法等,从而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发挥专长。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著名的XY理论,在Y理论对人的假设中,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般人的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因此,给员工更多的决策权,可以激发出员工的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价值。Y理论还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不但能承担责任,而且还能主动承担责任。所以通过创造条件,员工会乐意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百年企业由于发展历程长,企业的领导人需要不断更换,为了让领导人顺利交接,百年企业的制度往往要尽可能避免个人独裁。由于这个原因,百年企业趋于分权,这为参与制在企业内部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较自由的环境中,员工能自由言论,不但利于沟通,还能从中发现宝贵的建议;员工能有较大的决策权,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

 

工作规程

工作规程是指对工作定义的程度,严格的工作定义能明确地指导员工工作,粗略的工作定义留给员工更多的行为空间。

工作指导书可以对工作定义,如果有明确的工作指导书,员工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工作的内容、职责、流程等。人们在做自己清楚的工作时,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首先,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有利于制定相应的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其次,明白工作将怎样进行、怎样发展,有利于员工配合工作;再次,当员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时,可以增加满足感,更积极地完成工作。大多数人希望事前知道更多地信息,希望能得到一定的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分明确的工作指导书也会带来一定问题,由于规定太具体、太规范,员工很少有发挥余地。如果完全按照某种要求做事,时期长了会消磨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员工最终成为机械的执行者,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反,如果工作指导书很粗略,甚至根本没有工作指导书,情况又会不一样。员工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完全无从下手,员工需要慢慢摸索,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当一些任务变得不明确时,员工会认为这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且不用担心要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数量。员工的自由度变大,如果不加以控制,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发展趋势是员工变得自由散漫,不担心有没有达到工作要求,工作缺乏积极性;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员工更积极工作,由于员工有较大的工作决策权,提高了工作主动性,愿意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在工作指导书比较粗略时,企业要谨防第一种员工出现,鼓励第二种员工自己发展。

事实上,企业的工作规程是趋于严格还是趋于粗略都不是件好事,而是应该根据工作岗位设计工作指导书,如果有可能,还可根据员工个人情况修改工作指导书。较低层次的工作、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发挥性较小的工作、变动较小的工作应该采用严格的工作指导书,让员工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较高层次的工作、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发挥性较大的工作、变动较大的工作应该采用粗略的工作指导书,不用太约束员工该怎么做,而应该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反应速度。百年企业也没有明显的政策趋向,一般而言,大多数工作都有严格的工作指导书,有利于员工完成任务、交接工作;而少数工作的工作指导书很粗略,留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增加灵活性、发挥创造性。工作定义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工作的完成情况,所以在定义工作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工作的性质。

 

利润分享

利润分享是让企业分配与组织绩效联系,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去实现企业目标。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称,要人才在他的手下通过拥有企业赠予的股票成为亿万富翁;方正集团的王选表示,北大方正研究院要在不远的将来培养100名年轻的百万富翁……只有分享利润,才能共同发展。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它一直都是一个主要的激励因素,首先它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其次它还能帮人们实现其它的高层需要,甚至金钱自身就是一个被追求的目标。如果员工在报酬方面不满意,会极大地影响工作态度,降低绩效,即使通过其它方式激励员工,也是收效甚微。报酬作为一个最基础的需要,具有无可取代的位置,只有当报酬上升成一个较高级的需要时,才有可能被其它因素部分取代。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忽视报酬的重视性。

只有当企业愿意分享利润时,员工与企业才能真正地共命运。分享利润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到一起,员工愿意帮助企业获利,从而分享到利润。两者的利益一致,才有可能目标一致。虽然员工的目标各种各样,但是至少在获取利润方面与企业一致,并且很多目标可以转换为报酬,通过报酬再去实现。目标一致,才能行动一致,使员工的行为成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

报酬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享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还可以体现个人价值。因而,报酬重要地影响着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和忠诚度。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199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待遇问题。报酬过低或是不公平,会降低员工忠诚度,导致员工流动率高,企业发展不稳定。为了留住人才,一些企业开始实施“金手铐”制度。股票期权和沉淀福利制度被称为企业留住人才的“金手铐”。股票期权可以看成员工持股计划的延伸,是指一个公司授予其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该授权日的股票的公平市场价格(FMV),即固定的期权价格购买一定份额的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和稀缺人才,他们一般有三种获得期权的情况:受聘、升职和每年一次的业绩评定。实行这种方案将部分的现金奖励转化为股票期权的形式,降低了对高级人才的巨大开支,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因为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长期挂钩,克服短期行为,减少因股东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沉淀福利制度是企业优厚的福利制度,但不是一次性发放,只有达到一定的考察周期或工作年限后才能得到。积累到今后的福利越高,企业未来对人才越有吸引力,人才为了得到许诺的丰厚报酬就只能留在企业继续服务。

百年企业一般都有利润分享计划,将企业的利益与多方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多方支持。很多人才愿意到百年企业工作,除了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景吸引人外,丰厚的回报还具有关键的吸引力。只有愿意与人才分享利润的企业,才能真正地招到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l        人力资源管理新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长久以来关心的是单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无论是研究还是运用,都没有形成系统。当系统观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时,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开始注意到系统的重要性,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如何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久,便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各种划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方法。

MilesSnow1984)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类方法,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分类方法。他们认为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为A型、B型和AB型,每种类型在基本策略、招聘、培训、绩效评估、报酬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由于企业态度不同,他们的人力资源政策有着巨大差异。MilesSnow比较各种类型的差异,并将其归纳出来,如下表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比较

 

A

B

AB

基本策略

培育人力资源

获取人力资源

配置人力资源

招聘

很少在“入门级”以上的级别对外招聘

在各个级别均进行招聘

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并举

培训

正规、广泛和深入地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非正式,并且培训机会较为有限

正式、深入的培训

绩效评估

过程导向的评估

通过评估确认培训需求

个人/团队绩效评估

评估时与历史表现进行对比

结果导向的评估

通过评估确认用人需求

事业部/公司绩效评估

评估时与其他公司进行对比

大部分为过程导向型评估

通过评估确认培训和用人需求

个人/团队/事业部绩效评估

评估时多与历史表现进行对比,有时也进行跨公司对比

报酬

由内部等级确定

强调内部公平

由绩效确定

强调外部竞争力

主要由内部等级确定,并考虑绩效因素

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力并重

资料来源:Miles, R. E., & Snow, C. C. 1984, Designing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system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3(1): 36-52.

 

根据前人研究,DeleryDoty1996)又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类方法,即内部系统、市场导向系统、混合系统,这种分类方法正受到人们的关注。DeleryDoty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成三类,并归纳出每种系统的各个管理实践的主要特点。

内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内部职业机会——主要从组织内部招聘,在内部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培训——内部提供广泛、正规的培训机会,企业像一个社会化的组织;绩效评估——评估方法以行为为导向,以发展为评估最终目的;利润分享——极少采用激励措施和利润分享计划;就业保障——给经过试用期的员工提供较高的就业保障,有正规的员工遣散制度;参与机制——建立投诉渠道,提供较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工作规程——严格定义工作内容。

市场导向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内部职业机会——主要从组织外部招聘,内部很少有职业发展通道;培训——内部没有正规的培训制度,内部极少发生社会化现象;绩效评估——评估方法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量化的指标衡量绩效;利润分享——较多采用利润分享计划;就业保障——提供的就业保障较低;参与机制——员工的发言权很小;工作规程——对工作定义不明确。

混合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某一个或几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内部系统特征,而另几个或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又具有市场导向系统特征,形成各种组合。混合系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内部系统与市场导向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是完全相反,这是两个理想的极端情况,在现实中,更多存在的是大量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内部系统倾向于通过帮助员工发展来实现企业发展,而市场导向系统则倾向于通过竞争来实现企业发展。两者各有优势,但在一些管理实践方面,内部系统可能会弱化员工竞争意识,而市场导向系统可能缺少对人的关心。因此,企业走极端的方式不可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构建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摩托罗拉是创立于1928年的美国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公司之一。

摩托罗拉一直坚持着两个基本信念:一是对人保持不变的尊严;二是坚持高尚的操守。将这种信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形成了相应的原则,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主要有:人才至上(people come first)、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直接沟通(direct dealing)、参与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内部招聘系统(internal opportunity system)、我建议(I recommend)、畅所欲言(speak out)、总经理座谈会(general management dialogue)

摩托罗拉的招聘程序非常严格,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有人专门负责运用各种渠道,有人专门负责实现人才比例平衡。虽然要经过层层筛选,但是一经录用,公司就会与新员工签订无限期合同。人力资源部会经常与员工沟通,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摩托罗拉认为技术革命越来越快,公司战略调整更加频繁,而企业变革的方法是从人开始。当公司战略发生转变时,人力资源结构需要进行相应变化,人力资源部会与员工沟通,让员工了解发生了什么,未来将会怎样,并且提供培训,帮助员工适应公司的未来变化。员工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部的公开的内部招聘信息,申请转换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摩托罗拉的内部职业机会方面倾向于内部系统。

摩托罗拉非常重视培训,新员工要接受2天的入职教育培训,员工每年要有5天的在职培训,还可选择其它方式完成培训,特别是高级技术和管理培训以及多层次学历教育受到公司的重视。摩托罗拉大学是摩托罗拉专门的培训机构,可以培训内部员工,还可培训客户和外部人员。培训的内容有从技术到管理,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摩托罗拉的培训方面倾向于内部系统。

摩托罗拉创始人高尔文的儿子、现任董事长小高尔文说:“摩托罗拉是一个家族企业,什么都能变,我们的信念不能改,就是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在摩托罗拉连续工作十年的员工,没有经过董事长和总裁的批准,不能被临时裁员或永久解雇。摩托罗拉的就业保障方面倾向于内部系统。

摩托罗拉有一套完备的薪资福利制度,包括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等。每年人力资源部都会进行调研,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薪资福利制度,使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性、在内部保持激励作用。摩托罗拉的利润分享方面倾向于市场导向系统。

摩托罗拉人力资源部的目标是提供专业和艺术的人力资源服务,满足业务需要和员工需求,参与到创造当前和未来的事业机会中去,将文化整合到工作环境和社区中去,获得卓越的结果。摩托罗拉认为将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让员工树立主人翁精神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最高境界。摩托罗拉的员工流失率仅有6.6%,这个数据正说明了摩托罗拉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

 

寿命长的企业在发展中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自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构建系统时,并没有刻意地追求某种极端,而是在一些企业认同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只是给企业一个系统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标准的模式,所以企业更应尊重客观情况,寻求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再组建成一个可以顺利运转、增加价值的系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学者主要倾向于研究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能的单独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将重心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既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作为一个系统,并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WrightMcMahan1992)提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被普遍认同,该定义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战略性及目标导向性。他们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Wright等人(2001)指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三要素,即人力资本库、员工关系和行为、人员管理系统。人力资本库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存量。人力资本库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相一致,需要不断变化,以满足战略需要。员工关系和行为是一个独立变量,企业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人力资本,但不一定能利用好人力资本,因为是员工具有能力,而非企业,这还有一个转换过程。人员管理系统包括雇佣、培训、薪酬、绩效评估、工作设计、参与、沟通等。管理系统越来越重要,因为多元化的管理实践比单一的管理实践更有影响力。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认为组织总是基于所掌握的物质、组织、人力资本等资源来开发和发展其具有特色的能力,再经过长期发展,这些具有特色的能力被转换成企业的战略资产,最后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Barney1991Grant1991AmitSchoemaker1993)。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之一,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LadoWilson1994)认为不仅是人力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Barney1991)和Collis等(1995)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组织内部发展,又具有模糊性和路径依赖,难以被模仿,可以为企业保持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SnellYoundtWright1996)、BeckerHuselid1998)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独特的历史发展途径,系统中各实践之间相互依赖,从而难以被模仿。Barney1991)、BeckerGerhart1996)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降低模仿的可能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然具有企业个性,并且也具有模糊性和路径依赖,因而难以被模仿。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增效,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各个利益相关者服务,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股东、客户、员工、战略伙伴等,在共赢的局面下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企业战略目标,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IBM一向以拥有众多人才而自豪。IBM创始人华德森被列为美国企业界十大名人之一,他常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毫无疑问要考虑利润,但不能将利润看得太重。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公司的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这便是成功的一半。”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IBM提供长期不断地培训。IBM的业务与技术人员的养成教育可以长达20年,从入门教育开始,一直不断的常时教育,整个企业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IBM网络系统还为员工提供通过网络学习的机会。

公司设立战略目标,并将其分解成各个分目标,每个员工的绩效评估都要与目标联系。IBM的绩效管理制度叫做个人业务承诺(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 PBCs),除经理人要作年终绩效考评外,员工还可找六个同事以匿名的方式通过电子窗体考评。评价等级分三级,评等3要被处以6个月的留公司查看,评等2表示达到目标,评等1表示成绩显著。员工的绩效计划, 由员工在三个领域设定的年度目标组成:必胜(Win),要竭尽全力完成任务;执行(Execute),强调行动、行动、行动;团队(Team),要合作。

IBM特别重视团队作用,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组建相应的团队。比如IBM将业务代表、系统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组成人员销售团队,形成强大的三角形团队,不但行动有效,而且相互合作愉快。

员工在IBM平均工作的时间约15年,在IT行业实属罕见。如今,IBM庞大的人才群体正在为它的战略目标服务。

 

“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主流,企业正在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才提供发挥能力的各种条件,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众为本”开始被一些企业认识,因为企业的成功不仅仅靠个人力量,更是群体努力的结果,应该发挥团队优势。“以人为本”是“以众为本”的基础,“以众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整合。现在,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如何用好人,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广州站 g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